• menu icon
cens logo

美中貿易戰升溫 新能源業警戒

2024/05/16 | By 經濟日報

拜登總統在14日宣布對大陸進口的電動汽車、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產業,課以重稅。圖為中國大陸電動車示意圖。 (新華社)
拜登總統在14日宣布對大陸進口的電動汽車、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產業,課以重稅。圖為中國大陸電動車示意圖。 (新華社)
拜登總統在14日宣布對大陸進口的電動汽車、電池和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產業,課以重稅,這是自2018年以來美國再度對大陸貨品施加懲罰性關稅,11月大選前,美中貿易戰再燃戰火。

拜登上台後,並沒有改變川普對大陸的關稅制裁,雖然部分政府官員如財政部長葉倫,主張應該減少懲罰性關稅,有助於減輕通膨壓力,但拜登始終沒有接受。

如今要對三項商品課以重稅,將會是拜登自己對中國大陸所發起的貿易戰,然而他的做法有三點與川普不同:首先是增加關稅,並不像川普所主張的全面提高關稅,而是挑選美國希望扶植的重點產業:電動汽車、電池和太陽能板,也就是拜登政府所挑選出來的重點清潔能源產業,換句話說,這就是拜登所認定的「小院高牆」(鎖定限制對象進行嚴格管理的)。

其次、拜登政府不僅是樹立起關稅壁壘,還仿效自己所批評中國大陸的補貼措施,在國內通過《通貨膨脹削減法案》和《兩黨基礎建設法案》,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美國電動車和電池在本土生產;與此有異曲同工的政策,則是晶片法案,一方面在戰略競爭、國安有關的產業,禁止轉移或出口相關產品至大陸,同時也鼓勵其他國家有競爭力的產業,到美國投資,如台積電到亞利桑那的投資。

第三,則是團結美國盟友,一起來抵制,近日歐盟表示,今年暑假前結束反傾銷調查後,將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5%–30%關稅,但已有意見表示,關稅應課徵到50%以上才具嚇阻力,這顯然是與美國同步的。

有人認為,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522萬輛,美國僅自中國進口7.5萬輛,跌落至第14位,似乎影響不大,但因為北美自由貿易區,美國早就料到了大陸電動車可能經由墨西哥生產轉進口,所以已經對墨西哥施壓,要一起配合卡住間接進口的後門。同時,也可能擴大對所有使用中國技術和零組件的新能源汽車將禁止進口,這使得大部分韓國汽車都在被禁範圍內。

在11月總統大選前,拜登和川普為了爭取中西部「鐵鏽帶」的選票,競相對中國展現強硬姿態,但是從長遠美國與中國的競爭策略上來看,兩黨與兩位候選人卻有極高的政策重疊,川普早在3月16日就宣稱 ,如果再次當選,將對中國廠商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「徵收100%關稅」。此前,拜登4月提議對中國鋼鐵和鋁徵收25%的新關稅,這是在拉攏美國鋼鐵行業及其工人的策略。但此舉被視為象徵性,因為中國向美國出口金屬數量很少,可是電動車等卻是未來產業,關係重大。
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現在美國共和、民主兩黨已經達成政策共識,貿易政策從全球化、政府不介入,而轉為保護主義,以及積極的工業化政策。

中國大陸政府不甘示弱,除了反唇相譏,批評美國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」之外,也於上月修改《關稅法》,對本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的國家,也徵收同樣的關稅,但是從與川普相互報復的先例來看,大陸是沒有本錢與美國抗衡的。其實,國際貿易戰是只講實力,而沒有是非的。美國指責大陸補貼傾銷,但是自己也補貼同樣的產業,只是現在用高關稅的高牆,擋住更有競爭力的大陸產品。

美中貿易戰既然再起,台灣在電動車與其他乾淨能源產業,最要當心,不要誤觸地雷,有人認為,台灣不像韓國,有使用不純的零配件輸出到美國的風險,但是在台灣市場方面,近日國內代理的部分外國品牌,其實是大陸擁有,其中是否夾雜美國認為有問題的零組件,不得不慎。

繼半導體之後,現在清潔能源產品再次淪為貿易戰的目標,台灣是否應該跟緊美國腳步進行評估與圍堵,也許見仁見智,但是箇中風險卻是政府與業者需要共同有所警覺的。